希特勒的“绿色魔鬼”——纳粹德国的“伞降猎兵”(下)

本文上篇部分请详见此链接:希特勒的“绿色魔鬼”——纳粹德国的“伞降猎兵”(上)

1941年4月9德国装甲部队和空军进攻希腊。到4月底,盟军在希腊南部被彻底击败。希腊陆军残部和英联邦远征军从伯罗奔尼撒半岛向南撤退,准备撤往克里特岛和北非。英国人惟一能从陆路逃脱的途径便是穿过科林斯地峡。这是一条5千米宽的狭长沙质地段,连接着伯罗奔尼撒半岛和希腊大陆。在这个狭长地段上,有一条运河沟通科林西亚湾和萨罗尼克斯湾。横架于运河上的科林斯大桥成为大陆与半岛之间的惟一通道。德军为切断希军和英联邦军的退路,准备以空降作战行动夺取科林斯大桥。

德军派遣空降兵第2突击群,包括第7伞兵师第2团的第1、2营,并加强有工兵、火力支援各一个连,总共1500人,由斯特姆上校指挥。两个伞兵营乘运输机伞降,工兵连乘滑翔机机降。他们应赶在盟军主力过桥之前夺取科林斯大桥,并固守至德军大部队到达。

英联邦军也格外加强了对这一咽喉要道的防御,抽调了一个澳大利亚步兵营和部分工兵守卫大桥。桥北端配有两个步兵连及10门高射炮,桥南端布置了一个步兵连、一个摩托化连及20门高射炮,守军还配有4辆坦克。工兵在桥上安装了炸药,准备在必要时炸毁大桥,阻止德军的追击。4月26日清晨,德国空军对科林斯大桥附近的各个预定目标进行了猛烈的轰炸。7时40分,50架容克一52运输机编队超低空飞临科林西亚湾,在120米高度,由西向东飞过科林斯桥进行空降。接近目标区上空,空降兵们就发现自己陷入了强大防空火力的交叉火网。运输机首先释放了运送工兵的12架滑翔机。除了一架以外,所有的滑翔机都拖着减速伞无声地在桥两端成功着陆。德国工兵迅速离开滑翔机冲向大桥,仅用数分钟便夺占了大桥两端的桥头堡,切断了大桥上引爆炸药的电线,然后攀上大桥的钢梁,拆除了那些炸药包的引信,并把炸药包拆下来传递到桥面上,堆放在一边。与此同时,德国伞兵也陆续着陆。第1营在桥北降落,经短促战斗击溃了守桥部队,夺取了北岸的防空阵地。第2营在桥的南头着陆,着陆时遭到英军步兵和坦克的攻击。但德国人似乎早有准备,经过激战,击毁坦克4辆,并占领了英军守桥部队的司令部。正当德国伞兵转向桥头时,科林斯桥上的炸药突然爆炸。在巨大的火光和爆炸声中,大桥断成两截,桥梁完全炸离桥墩掉入运河之中。附近的德国士兵几乎全部丧生。直到战后也没有搞清楚引起爆炸的具体原因。德国人认为,当时英军突然发动反击,是一发炮弹偶然击中炸药而引爆的。而英军的说法则更富有戏剧性。他们声称是一名英国军官在桥头附近用步枪射击炸药而引爆的。科林斯桥炸毁后,运河北岸的德国伞兵击溃了一支英军运输队,随后用缴获的材料在运河上架起浮桥。德国人在会合后继续向南进攻,并于26日下午占领了科林斯城。27日,伞兵与从运河上游地区渡河的一个德国步兵师会合,空降作战遂告结束。

然而在德军空降行动之前,英联邦军和希腊军的主力已经通过科林斯桥,被截断的只有新西兰第4旅。这支部队最后也被皇家海军从海上救走了。德国伞兵可以说是白忙活了一场,根本没有达到预期的作战目的。此次作战中德国空降部队亡79人、伤158人,英军损失近1000人。科林斯地峡之战是希腊战役中惟一的空降兵突击行动。这次战斗表明,向对手强大火力控制的地域发动空降作战将会面临巨大损失。尽管德空降兵司令斯图登特将军竭力掩饰这个事实,但是之后的克里特岛战役却用更惨痛的代价证明了这一点。

1941年4月下旬,德军攻占了希腊。英军和希腊政府撤往克里特岛。5月下旬,德军发动了克里特岛战役,代号为“墨丘利”行动。在德国的整个南下战略中,克里特岛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目标。尽管对这个岛的进攻看起来是一场无关大局的行动,但是德国不可能放任盟军在岛上维持和使用那些军事价值极大的空军基地来支援与德国作战的部队袭击德国的经济目标。最终德国空降兵的攻击目标也是选定为岛上的几个机场。

克里特岛位于地中海东部,扼守爱琴海的入口,具有十分重要的军事价值。克里特岛东西长250干米,宽约30千米。岛上大多是陡峭的山峦,只有北部沿岸的地势稍为平缓,岛上重要的城镇和最好的港口都分布在这里,有苏达、雷西姆农、伊拉克利翁和首府干尼亚等。3个机场分布在这些城镇附近。而岛的南部地势险恶,悬崖陡峭。因此,克里特岛能够登陆和空降的地区只有北部沿岸。

德国非洲军从5月14日起,在北非发动牵制性进攻,以防止英国人增强克里特岛的防御力量。德国空军对岛上的机场、防御设施等进行了连续的空袭。德军早在4月25日就开始进行“墨丘利”行动的具体部署,进攻克里特岛主要动用了斯徒登特将军的第11空降军,共2.2万人,辖有第7伞兵师、第5山地师和空降突击团等。原辖的第22机降师由于远在罗马尼亚,未能参加此次作战,因此临时编入第5山地师作为战役预备队。德国第8航空军为地面战斗提供空中火力支援。为进行这次空前规模的空降作战行动,德国伞兵部队可以说是全力以赴。1万多名空降兵、75架滑翔机和500架运输机被划分成3个战斗群:中部战斗群负责夺取雷西姆农机场,并攻占干尼亚城和苏达港;西部战斗群进攻最重要的姆机场;东部战斗群负责夺取伊拉克利翁及附近机场。由于运输飞机数量不足,空降行动分为两波进行:第一波突击的目标是姆、干尼亚和苏达港,第一波抵达后运输机返回运送第二波部队,第二攻击波突击的是雷西姆农利伊拉克利翁的机场。斯徒登特计划第一天攻占克里特岛北部沿岸的3个机场及干尼亚市。此后空运第5山地师机降,占领整个克里特岛。

1941年5月20日黎明,第一批出发的空降部队已经准备就绪。当年的空降兵林格下上写道:“我们分成小组向容克一52运输机跑去,爬上舷梯。我们轻松地滑进机舱。我可以感觉到我的背囊沉重地压在背上。最后一个上来的是我们小组的组长巴尔军士。我们坐在坚硬的板凳上,突然感觉到很孤独。到达地中海上空时,空降兵被克里特岛奇异的景色所倾倒。我们从来没有见过如此美景,想像一下地中海无垠的蓝色天空!在这样的蓝天上有100架运输机在翱翔。我们稳当当地向目标区飞去。”

当滑翔机和运输机群到达目标区上空,指挥官下达了跳伞的命令。林格继续回忆道:“我走到舱门口,气流吹得我呼吸困难。我跳出去,向地面直坠下去,在空中翻了两三个筋斗,然后我的降落伞剧烈地摇晃着打开了。‘感谢上帝’,我当时只叫了这么一句。一切看起来都很好,不过麻烦就要来临了。”

在克里特岛上,大约2.75万名英联邦军以及1.4万名希腊士兵正严阵以待。他们已经作好足够的准备来迎接这些从天而降的“客人”。早在5月初英军就已经截获了德国进攻克里特岛计划的主要内容。5月16日,英国人又击落一架侦察机,从被俘飞行员的口中得知德军将在48小时后开始进攻。英国人断定岛上最大的姆机场和唯一的海港——苏达港将成为主要目标,为此特别加强了这两个地区的防御力量。姆机场及附近区域由新西兰第5旅及希腊的7个营防守,共1.2万人。干尼亚城和苏达港由新西兰第4旅、英国陆战队及澳大利亚两个营防守,共1.5万人。岛上还加强了数个高炮连和重机枪连补充对空火力。岛上的指挥官是新西兰人弗赖伯格少将。他在巡视部队的防御准备之后,乐观地电告英国第8集团军司令韦维尔上将:“我方上气旺盛,已完成各种防御工事修建。弹药储备充足,还有‘马蒂尔达’步兵坦克助阵。许多增援正在通过海运到达。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力量。如果得到皇家海军的大力支援,我相信可以守住克里特岛。”

德国第8航空军的轰炸机、战斗机总共出动上千架次进行空降前的火力准备,虽然基本掌握了克里特岛上空的制空权,但对地攻击的效果实在不理想。由于守军没有受到太大的损失,所以当德国空降兵一从运输机肚子里跳出来,迎接他们的就是密集的子弹,有数百名德国伞兵在空中就被击毙。在整个空降场,到处都是挂在树枝和灌木丛上的尸体,惨不忍睹。由于没有充分考虑风向的问题,还有不少人被可怕的暴风吹到海里,永远消失了。第一波德国伞兵还未落地就损失近半。

负责进攻姆机场的西部战斗群由德国空降突击团的4个营组成,指挥官为迈恩德尔上校。其中第1、3营乘滑翔机机降,第2、4营则直接伞降。5月20日早上7时,载运空降突击团的运输机和滑翔机飞临姆机场上空。第2、4营的伞兵们从120米高度开始跳伞,但在降落过程中遭到地面火力的猛烈射击,人员伤亡很大。迈恩德尔上校亲自指挥的第1营降落在机场西边塔维尼特斯河满布大小石头的河床上。由于英军没有在此地布防,第1营的损失并不大。而第3营的运气却是坏到了极点。他们恰好落入新西兰第22、23两个营的阵地内,在密集的火力下几乎被全歼,军官全部阵亡。

中部战斗群中担任第一波进攻的德国伞兵第3团计划在干尼亚城西南进行伞降。结果第1、2营也降落在英军阵地内,转眼伤亡400余人;第3营落入新西兰第4旅的防区内,着陆后即被包围。由于人员收拢迅速,地形又比较有利防御,他们总算没有被歼灭。但更糟糕的是,德军前线伞兵师师长吉斯曼中将及其参谋人员因座机失事在途中坠毁丧命。战斗刚一开始就失去了指挥官,部队伤亡惨重,通信也基本中断。局势对德军极为不利。

运送第一批空降部队的近500架运输机并未遭到太大损失,几乎全部返航。但由于希腊南部几个前进机场都是紧急修建,条件恶劣;燃料补充十分费时,运送第2批空降部队的飞机起飞比原计划晚了3个多小时。而且各运输机中队的编制全被打乱,造成行动无法统一,空降时间大大延长。同时由于缺乏与空军的协调,担任掩护和支援的德国作战飞机仍按原计划执行任务。当第二波运输机到达目标上空时,那些战斗机和轰炸机已经返回了。

正是由于以上种种原因,德军第二波进攻的部队遭到了更为惨重的损失。中部战斗群的伞兵第2团(缺第2营)刚进入目标区域,当即被击落运输机9架。该团降落后共伤亡400余人,无力夺取雷西姆农机场。东部战斗群的伞兵第1团及第2团2营在伊拉克利翁地区伞降,零零散散用了近3个小时才完成空降,造成人员损失惨重。由于还有600人因运输机不足而留在了希腊的机场上,这一路也未能夺取伊拉克利翁附近的机场。

德国空降部队战斗到20日天黑,3个机场无一得手,更不用说占领干尼亚和苏达港了。由于通信中断而无法了解前线战况,远在雅典的斯徒登特将军急得如同热锅上的蚂蚁。他有心将第5山地师投入战斗,却又不知道应该用在哪个方向上才有效。在21日拂晓,斯徒登特派出一名参谋乘飞机前往克里特岛进行现场侦察。事后证明正是这一措施导致整个战局的扭转。这位参谋首先飞往最近的姆机场,惊喜地发现机场已经被空降突击团控制了,他立即用飞机上的无线航空军司令部报告了这一情况。那么姆机场是如何被占领的呢?

原来,指挥西部战斗群的迈恩德尔上校收拢自己的部队后,发现近2000人的空降突击团已经损失大半,遂决定放弃直接占领姆机场的企图,转而攻打机场南面的防御要点――107高地。他打算先控制制高点,再居高临下攻占机场。调整部署后,德国伞兵很快从西、南两面开始攻击。防守姆机场的新西兰第22营将指挥所设在107高地上。其下属的两个连控制着高地,另外两个连守卫机场。新西兰人虽然打退了德军的几次冲锋,但终究难以抵挡德国伞兵连续进攻的压力,被一步一步逼上了山顶。战斗一直持续至20日黄昏,双方的伤亡都很大。德军方面指挥战斗的迈思德尔上校中弹负重伤,空降突击团减员至600人,只能停止了进攻。而新西兰守军这一边也觉得难以支撑,向上级请求允许他们放弃高地。英联邦军的指挥官竟也没能意识到107高地的重要性,批准了第22营的请求。事后分析这一举动确实有些草率和缺乏远见。天黑以后,德国伞兵摸上了已经空无一人的山顶,轻而易举地占领了107高地。在此之后,土气大受鼓舞的德国空降突击团连夜向姆机场发起进攻。与英联邦军队相比,德国伞兵的夜战能力显然更为出色。到21日天明时分,新西兰部队已经基本被逐出机场的防御阵地。恰在此时,斯徒登特派出的参谋降落在了姆机场。

收到报告后,斯徒登特马上命令动用所有的运输机,火速空运待命的600名伞兵和第5山地师增援迈恩德尔。21日下午,增援的伞兵降落在姆机场上,尽管在跳伞过程中又损失了一部分人员,但仍使占领机场的空降突击团得到了有力的补充。从下午4时开始,一批又一批的容克运输机降落在跑道上,整整运来了第5山地师的一个团。岛上的形势从此开始逆转。英联邦部队的处境越来越不利。由于意识到事态的严重,弗赖伯格将军命令新西兰第5旅在21日夜间发动反击夺回姆机场。但令人奇怪的是,新西兰第5旅的两个营到2日天亮才开始行动,使反击完全失去了效果。部队在大白天遭到德军空军的无情轰炸。下午英联邦部队再次发动反击,但此时德军的力量已经强大得难以击败。再加上德国飞机的有力支援,使英联邦军除了人员伤亡惨重以外,一事无成。新西兰部队最终撤出了姆防区,向东撤至干尼亚。

23日晨,腾出手来的德国第8航空军开始收拾皇家海军地中海舰队,把英舰队打得体无完肤,共计击沉巡洋舰、驱逐舰各两艘,重伤战列舰一艘、巡洋舰两艘,迫使英国地中海舰队撤回亚历山大港。得到制海权的德军随即开始从海上向克里特岛运送增援部队、重武器和物资补给。至此,德国人在克里特岛战役中可以说是稳操胜券。随后岛上的形势只能用势如破竹来形容。24日,德国空降部队占领了姆。26日第5山地师的另一个团在姆机场机降。27日德军攻占了克里特岛首府干尼亚城,28日攻占了苏达港。到29日,德国进攻部队的西部战斗群与东部战斗群会合。雷西姆农、伊拉克利翁相继陷落。眼看德国人胜利在望,意大利当局再次演出下山摘桃子的好戏――派出了一个加强团的部队,于28日在克里特岛登陆支援德军作战。

从28日夜起,英国皇家海军又一次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出动船只撤出克里特岛上的英联邦部队,至31日共撤出1.7万余人。来不及离岛的6000余人全部投降。英联邦军在作战中还损失了1.8万余人。克里特岛战役历时12天,德空降部队以阵亡6000余人、损失近半数运输机的巨大代价,夺占了该岛。其中,第7伞兵师人员伤亡达75%,师长阵亡。连斯图登特本人也承认克里特岛是“德国空降兵的坟墓”。希特勒为空降兵的惨重伤亡所震惊。在“狼穴”里,希特勒对斯图登特说:“克里特战役表明空降兵的历史已经结束了。空降兵是用来奇袭的武器,但是现在做得太过火了。”纳粹德国在1941年6月发动的侵苏战争使克里特岛的险胜变得索然无味。在希特勒看来,克里特的胜利是巴尔干战争的终点。

作为二次大战中唯――次以空降部队为主来实施的进攻战役,克里特岛之战对西方的作战思想产生很大影响。盟军认为德国空降部队在克里特岛的表现大胆顽强,具有极高的战术素养。盟国要打败强大的德军,重返欧洲大陆,空降部队是必不可少的。美、英从此加速了空降兵建设的步伐,相继组建了大规模的空降作战部队。但是对斯图登特来说,他的精锐空降兵部队建设计划和发动更大规模空降作战的梦想已经是遥遥无期。在后来的二战岁月里,德国空降兵一直是作为地面的精锐步兵而不是空中快速机动部队来使用。(续完)

You May Also Like

More From Author

+ There are no comments

Add yours